在买入了iPad Air 之后,手中的设备又多了一台,借着这个机会,把目前自己的信息流重新梳理了一遍,明确了每个设备、应用在信息流中的位置和功能。
信息流2.0
在买入了iPad Air 之后,手中的设备又多了一台,借着这个机会,把目前自己的信息流重新梳理了一遍,明确了每个设备、应用在信息流中的位置和功能。
信息的形式
我曾经以接受了许多五花八门、驳杂的信息为傲,觉得自己无所不知。但其实这恰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,信息过于驳杂,质量参差不齐, 目前我接受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:
文章摘抄
算是最主要的信息形式了,包括从各个渠道看到的文章、评论。
- RSS
- 微信公众号
- 微信群、Telegram 群推荐文章
- 播客推荐文章
手写笔记
主要在OneNote 里,算是对已有知识的再整理和归纳,包括:
- 手写的思维导图
- 示意图
项目资料
- 平常在项目进行中收集的资料
- 产生的中间产物,思考和迭代过程
- 最终的成果
偶然所得
- 走在路上突然想到的东西
- 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的感悟和收获
信息经历的过程
来源
信息无非是从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进入自己的大脑。
- 阅读
文章的阅读,包括微信公众号,Reeder 4中的文章,网页中的文章,也有文献的阅读; 阅读书籍,包括用Kindle,纸质书,iPad电子书等 阅读的过程目前基本上还是在各自应用里,并没有做整合,譬如公众号文章就在微信里阅读,Reeder 4 里也作为阅读器使用,网页就用Chrome 或者Safari 阅读,文献的话目前是用PDF阅读器,也会用MarginNote 或者Citavi 来阅读。 书籍的话大部分还是用Kindle 来看,晚上睡觉前会看上一段时间,也会在iPad上看一些,还有一些工具书或者学习的书会用纸质版。
- 交流
其实与身边的人交流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。 一个人掌握的信息总是有限的,而且受限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,有时候会出现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的问题。通过与别人交流想法,可以扩展自己看问题的角度。此外,比如 找工作、做实验等特定的问题,通过与别人交流,能获得更多的信息。
加工和处理
根据信息的不同,处理方式也大不相同。 对于文章的摘录,现在是直接进入印象笔记中,既是收集的工具,也是存储的介质。 对于读书笔记等,会在多处进行留存,最简单的是扔到印象笔记,后来也会保存到 Obsidian 和 RemNote 中作为备份。如果以后再次修改的话,应该是在 Obsidian 中修改。 对于与别人交流后的信息,在有空时需要进行记录,记录工具是 RemNote,或者先用印象笔记、备忘录之类的快速记录工具先记录,再写入 RemNote,后续的话根据其功能要进入 Notion 中管理的项目中。
内化
到这部分开始要进行信息的思考和使用了,目前是用到OneNote 做手写笔记,写一些思维导图,或者直接用Xmind进行思维导图的整理,这些也就是后续进行输出的大纲。同时在RemNote 里的Rem的双向链接也是思考和整合的体现。
输出
将前面整理的大纲,扩展成文字,写成文章。 上一篇介绍了我的信息流,其中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软件,接下来想结合软件的优缺点讲讲我选择这些软件的理由。
使用的应用推荐
印象笔记
一说到电子笔记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Evernote,现在推广到国内叫做印象笔记。很多人将印象笔记作为自己的主力笔记本,有拥趸甚至将其称为"第二大脑"。诚然,印象笔记在某些方面做的足够优秀,比如网页剪藏,比如开放API,比如与许多软件的联合等。虽然印象笔记野心很大,希望将其打造为一个all-in-one的万能应用,包括笔记、清单、待办事项,甚至还专门推出了印象团队这一主打团队协作和办公的软件,但是由于底层的逻辑仍然是一个个笔记的堆叠,在笔记中加入这些功能,并不能打通笔记间的壁垒,从而在与专门的待办、清单软件的竞争中并不占优势。所以,我只将印象笔记作为一个收集的入口,并且严格控制准入的门槛,避免在印象笔记中扔太多的文章,导致其成为再也不打开的"垃圾场"。 得益于印象笔记的开放API,很多应用都支持直接将内容发送到印象笔记,比如微信、微博、多看阅读等。虽然微信最近严格控制了第三方应用的接入,原本在公众号文章中直接点击分享就可保存至印象笔记,现在需要用一些曲线救国的方法。一般我将需要重复阅读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列入收藏,再在印象笔记公众号中点击发送收藏,选择对应的文章,即可将文章内容保存到印象笔记中。
RemNote
RemNote 是类似于Roam Research 的双向链接笔记应用,与Roam Research 不同的是,Rem 还支持了flashcards功能,类似于Anki,可以直接将笔记中的一些概念做成flashcards,并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每日回顾。 目前主要利用RemNote 作为每日回顾的场所,即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些什么事情。相比于其他的笔记软件,RemNote 这类双向链接类软件可以更好地创建子界面,而每一个子界面都是一个独立的Rem,你不需要对它进行任何的整理,在需要引用的时候敲下两个[[ 就可以直接创建一个指向它的链接。我的每日回顾长这样,如果只是做了一件事情,就简单的记录下;如果产生了新的收获、感受或者学习记录,就创建一个新的Rem, 作为链接出现在今日回顾中。这样,在以后的每日回顾,或者每日回顾创建的Rem中都可以适时引用,让这些记录不至于在记录之后就尘封在记忆的角落里。
OneNote
OneNote 主要是作为我的手写笔记本,因为能实现全平台同步的手写笔记本来就不多,OneNote 同步慢的问题在我这里其实也不是很明显,所以就选择了它。我现在使用的硬件是iPad air 3和Apple pencil 1代的组合,OneNote 虽然没有iPad 上另外两款笔记软件Notebility 和GoodNotes 的功能强大以及专一,但是胜在能与PC端同步,而且该有的基础功能一个也不少。 由于目前还没有准备考试的需求,所以手写笔记不是我的主要使用场景。我主要是利用Apple pencil 来梳理自己的思路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,就是用键盘打字时,大脑的思路没有用笔写字时开阔。也许是从小都习惯了在纸上写写画画,用键盘打字不过时工作了之后为了提高效率的产物罢了,所以在使用纸笔时,大脑会更容易进入放松的思考模式,思维可以随性的跳跃,可以连接大脑中更多的节点。除此之外,还会用手写笔记画一些示意图,这种表达形式有时候比起拼凑的图形要更清楚直观。
Notion
虽然Notion 希望成为一款 All-in-one 的笔记应用,但是在尝试用Notion 进行收集、整理、总结和输出的全过程后我还是放弃了只用一个应用的想法。Notion 在信息的收集、输出阶段只能算是能用,还是比不上在这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应用。 Notion 出色的数据库功能是让它从一众笔记软件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。以我最近整理的网页书签为例,最基础的是表格模式,但与Excel 或者印象笔记中的不同,每一列自带属性,以标题旁边的符号作为区别。名称是title 属性,大类是单选,分类是多选,地址是链接,用途则是最基础的文本属性,此外还包括了数字、时间、人员、文件、复选框、Email 和电话等属性。属性决定了这一列的输入方式和文本格式,也是后续分类、排序和筛选的基础。 表格视图一般用于输入数据,可以直观地将不同书签的特点在同一页中显示出来。除表格外,还有看板、日历、列表和画廊4种视图可以选择。根据内容展示的需求,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的视图,从而展示最关键的信息。比如,我可以根据网页书签的用途,分不同的类别,用看板进行展示,可以 直观地看出我在资源、工具、学习和网页这四种不同的类别中有哪些书签。同理,我也可以根据其他的属性,比如使用频率进行分类。日历视图可以用来展示时间轴上的事件或者内容,比如日常支出、每日锻炼情况等。列表是表格的精简,你可以选择只显示标题,或者加上一两个最重要的属性进行显示。画廊可以用于作品的展示,一张精美的照片,配上标题或者重要的信息,可以提高页面的美观程度。 基于Notion出色的数据库功能和无限嵌套的block体系,我将项目管理、wiki搭建以及知识库放入了Notion 中。项目按照类型、紧急程度、是否有合作、状态进行分类,并且每一个项目中都可以按照同样的理念分成子项目,再利用看板或者日历视图进行管理。在项目过程中产生的中间资料、分析内容都直接保存在对应的界面中,在项目完成之后进行归档。Wiki也是Notion 最擅长的领域之一,通过创建子页面,可以建立起包括各种信息在内的个人网站或者团队信息平台。知识库则可以包括阅读清单、写作清单、游戏、工具、网页书签等。对于同一类型的条目,不必建立太多细分的数据库,而是通过一个大的数据库进行管理,可以增加属性以进行区分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利用数据库的筛选功能,建立对应的视图,从而达到分开展示的目的;同时所有的条目都在同一数据库中,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创建不同的视图进行展示。
Obsidian
Obsidian 是基于Markdown 的双向笔记软件,所有的笔记都以Markdown 文件的形式保存在本地,在Obsidian 应用中可以建立双向链接,从而将笔记串联起来。Obsidian 的网格视图非常优秀,可以将笔记以点的形式,按照彼此间的连接关系,以网络图的形式展现出来。利用卡片笔记法的思路,可以将知识和想法在Obsidian 中串联起来,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。Obsidian 是我最后进行内化和提升的场所,在其他笔记软件中收获的信息会在一段时间后统一进入Obsidian 中进行归纳和链接。
Typora
说起Markdown 写作工具,Typora肯定不得不提。优秀的编辑体验、所见即所得的实时预览以及丰富的主题选择都让它成为Windows 平台首选的Markdown 写作工具。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因为开源,所以没有自家的云服务,需要借助OneDrive 等第三方云服务来进行同步。而且Typora 只有桌面端,如果想要在iOS 或者iPad 上编辑和同步的话,还需要借助其他应用。
专注笔记
iPad上支持Markdown的软件也有不少,包括著名的Ulysses、颜值很高的Bear、轻量且易于自动化的Drafts、老牌且功能完善的iA Writer 等。在尝试以上软件后,我发现这些应用都是需要以自己为中心,扩展到iOS生态的应用,比如Ulysses 是Mac和iOS的写作应用,没有Windows 客户端,只用iOS 感觉发挥不出Ulysses 的特长。最近发现了一款国人开发的,类似于Bear 的笔记应用,叫专注笔记(Focus Note),主打的是全平台同步,以及学习笔记,支持Markdown。免费版的就已经可以实现云同步,并且拥有比较完整的写作体验,正好满足我的需求。使用下来,觉得体验还是不错的,除了基本的Markdown 写作外,还有一些锦上添花的功能,比如支持 分享为图片、可以保存历史版本、支持标签等。作为iOS 和iPad 端的Markdown 写作补充,还是非常不错的。
总结
当今社会信息的获取变得极其简单,面对纷杂的信息流,需要建立自己的筛选、吸收、总结和输出机制,从而提高对于信息的掌握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