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眼间回到学校已经快1个半月了,从疫情居家的状态要切换回科研民工。趁着这个契机,我尝试改变之前的一些习惯,希望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变化。

作息⏰

早睡早起

12点左右睡觉是从大一开始养成的习惯。本科没课的时候起的晚,有课的时候就7点20左右起床。到了读博之后,起床的时间在7点半到8点半之间徘徊。疫情在家的时候,反而因为娱乐的时间太充裕,往往到晚上7,8点就玩不动了,所以睡得比较早,一般不到10点就睡了。早上6点多就自然醒,然后玩手机到吃早饭🐶。回到学校后,趁着生物钟还在,我就想着继续早睡早起,把睡觉的时间提前到11点,早上起床的时间提前到6点半,这样每天的睡眠时间是7个半小时。

这一个多月以来,早睡早起的计划倒也还算顺利。这得益于我的室友还因为疫情的原因没能返校。不然加上另外一个作息不一致的人,我可能也没有办法这么顺利地执行我的计划,单是10点半熄灯就很难实现。未来可能会尝试将晨跑加入计划中。

取消午睡

之前习惯中午吃完饭回到寝室,待到下午1点半再去实验室,中间有时候玩玩手机,或者是上床睡会儿觉。现在由于回寝室得绕一个大圈,于是乎也不回了,就在办公室将就休息1个半小时。最开始我的安排是玩手机30 min +阅读 30 min + 休息30 min。不过后来发现玩手机一般半个小时是停不下来的,经常玩着玩着就到下午1点半了,中午的时间全赔进去了。因此我也不强制按照这个模式来执行了,现在除了要求半小时的睡眠之外,其他的时间就便宜行事。

写作📝

疫情在家的另外一大收获是开始进行写作输出了。虽然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已经开始搭建博客,但是那时的写作频率还不高,并且写出的文章质量也乏善可陈。而在家这几个月,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写1~2篇关于自己工作流的文章,从选题、写作、图床搭建等各个流程上都逐渐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模式,才算是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。

I wake up early, make an espresso, and write until I’m spent.

在读了Jeffrey J. McDonnell 教授的The 1-hour workday之后,开始尝试每天早上的1 h写作方法。1 h 写作指的是每天早上起床后的1 h 时间里专注于自己需要从事的写作工作(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是论文、项目申请书、文章的审稿意见等),直到自己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或者是手机和邮件开始出现消息提醒。1 h写作方法针对的是那些日常事务十分繁杂,无法专注于写作的人。因为早上最开始的这段时间是干扰最小、注意力比较集中的一个时间段,利用这段时间去完成对自身十分重要的写作工作,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和生产力,并且可以有效改善自己因文章产出不佳产生的挫败感。

目前还在摸索自己的 the 1-hour workday。我现在主要是写自己的研究论文,以及写晨间日记。晨间日记也是一个被很多人推荐过的方法,我目前使用的写作工具是语雀。作为阿里出品的文档编辑平台,语雀的编辑体验可谓是相当顺滑。而且我最喜欢的是语雀的侧边大纲功能,可以同时展示每一天的思考内容。

阅读📖

疫情还帮助我建立了阅读的习惯。由于在家的时间实在太长,于是在闲鱼购入了一部Paperwhite 4,准备好好读读书。不得不说,kindle的阅读体验真的非常优秀,我从4月份到6月份一共在kindle上读了接近20本书。虽然大部分是推理小说,但是也包括《枪炮、病菌和钢铁》《江城》等比较严肃的书籍。很多博主都推荐用阅读书籍来获得主要的知识,因为虽然网上的碎片化的信息很多,但是都显得过于片面,系统性不足,而书籍往往是凝结了作者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,并且是以比较系统和科学的方式组织在一起。通过阅读书籍,可以比较快速、全面的了解这个领域的信息。因此,要想做到真正的终身学习,直接阅读书籍必不可少。

回到学校后,没有了和家里一样的大块时间可以用来读书。我现在两个固定的阅读时间分别是中午午睡前后的半小时,以及睡觉前的半小时。中午的时间会读一些应用型的、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指导意义的书;晚上的话会看一些随笔或是历史类的书籍,周末如果有空的话会花半天的时间读读自己想读的推理小说。这样下来,虽然阅读量无法与疫情在家的时间相比,但是也可以保证一个月有2~3本书的阅读量。

锻炼🏃‍♂️

锻炼真的是我永远的痛。疫情在家最后的一个月,跟老弟疯狂打球减肥,结果两人都没瘦下来😭。回到学校后,想着一定要去跑步或者打球,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做到。上海的梅雨季节真的是让人烦躁。

想着以后天气好一些,还是要多多锻炼的。从跑步开始,可以晚上9点提前回寝室,准备好就去操场或者绕学校跑跑。周末上午或者中午也可以去球场打打球,虽然凡哥留下的球早已经没气了,不过可以共享篮球走起来。再之后羽毛球如果可以打了,也可以重启课题组的羽毛球传统,约约场地,大家一起动动。

工作🛠

要说疫情在家这段时间唯一不好的地方,就是工作落下太多了。在家的效率太低了,而且干扰太多,又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,所以就养成了自由散漫的工作风气。到学校这段时间,可能是由于惯性,还是跟在家一样,经常做着做着便转到网页上开始摸鱼了。因此有必要给自己做一些规定和条约。

番茄工作法🍅

按照 Sainho 在《想清楚三个问题,然后开始时间管理》中提出的理论,我应该是属于**「岛型工作者」**,主要的特点是:

  • 在不受打扰的时间内产出

    虽然没法与自由职业者相比,但是作为研究生而言,除了偶尔来自于导师的活之外,大部分的时间还是由自己支配,可以自行安排是写论文还是做实验。所以勉强算是可以在不受打扰的时间内产出。

  • 行程相对于简单且规律

    没有比学生更规律的生活了,经典三点一线,寝室、实验室(办公室)和食堂,基本不出差。

  • 拥有更多可控时间

    虽然说国内研究生被压榨的程度有目共睹,但是大部分的组导师分派任务都是按照截止日期来的,中间的过程还是可以由学生自行安排,只要最后可以按时完成任务即可。

对于「岛型工作者」,更适合的工作方式应该是像番茄工作法一样,将一整段时间空出来集中做重要的事情,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专注,不被外界的干扰打断。所以还是可以使用滴答清单带的🍅应用,可以稍微将一个🍅钟的时间延长一些,在家我是按照每个🍅25 min, 间隔休息 5 min 来设计的。但是在学校我觉得完全可以将🍅钟的时间定的长一些,比如45 min, 休息的时间可以定为9 min。

在一个🍅钟的时间里,只能专注地做一件事情,不能被打断。当工作完成后,可以进行回顾和检视的工作,不必新开别的工作。在休息的时间里,也不建议玩手机或者逛网页,毕竟只有9 min,很容易就被带跑偏,沉浸于别的事情回不来。2个 🍅钟之间可以休息15 min, 这段时间内可以做一些休闲的事情,比如看看论坛,浏览浏览网页之类的事情。

心流

工作的最佳状态还是进入心流。不管是读文献,或是写论文,最终的追求还是进入心流状态。如果进入心流,不管是写作,或是阅读都是一种自然而然地状态,整个人会不由自主地专注,并且会享受这种状态。而如果只是强迫自己看文章或者写论文,则不仅会觉得枯燥无比,而且很容易就会放弃。所以专注和享受是一个相辅相成地过程,愈专注,便愈享受。而如果不能专注,便一直无法进入心流的状态,也就会觉得工作毫无乐趣,甚至困难重重,最终会被更加轻松的内容吸引,比如刷手机或是逛网页。而通过专注的状态产生的沉浸感会让人享受当下所做的工作,从而调动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去更好地完成手边地工作。

希望之后多多尝试,努力进入心流状态,提高自己对时间的利用率。不能日复一日,只能完成一些杂事,对于真正需要完成的创造性的活动,比如论文,就迟迟没有进展。共勉吧。

「用」工具

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工具的文章,是要提醒自己不能为工具所累。因此,对于自己需要做的事情,找到适合的工具,着眼于工作才是最重要的,不能为了工具去开发用途。比如论文的作图,对这张图不满意,那可以通过别的方法去重新作图,不要打着开发工具的幌子一头扎到新的工具里了,舍本逐末。

不管是文献管理,还是写作,自己之前都建立好了工作流。所以之后最重要的是让工作流运转起来,而不是千方百计地改进工作流。因为边际效应,肯定一开始建立工作流对效率的提升是最明显的,越到后面,改进工作流提升效率的幅度会越小。因此,这时候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做这个工作肯定是划不来的。

总结

为了给自己重新梳理梳理生活和工作,从新习惯的角度重新回顾了一下自己最近这半个月的决心和改变。总的来说就是要更健康、有序的生活,多锻炼;保证睡眠;多读书看报;提高工作的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