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对自己信息流的再整理

输入

当今社会的问题绝对不是信息不达,而是信息过剩。面对嘈杂的信息,如何选择有价值的来源成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。Neil Kakkar1曾将垃圾信息与垃圾食品做类比,特点都是能给人娱乐却无法给人以营养。为了加强自己的优质信息摄入,就必须像管理食谱一样管理自己的信息源。

读书

无论在哪个时代,阅读都是获取优质信息的最重要来源。碰到一本好书的概率比起遇到一篇无价值的文章来说还是要大得多。再说我们还可以通过豆瓣评分或者友人推荐帮助我们进行筛选。

  • Kindle 电子书

    首先考虑的还是电子书,一个是价格便宜,还有就是搬家的时候不用那么辛苦。虽然现在二手书交易很方便,但是在自己安定下来之前还是不希望买太多书。然后传书方式还是选择邮箱传书,这样可以作为个人文档在 Kindle 和 app 之间同步。可以随时在任一个终端上接着上次的阅读进度接着读。笔记可以通过 Kindle 导出,连接电脑后将 Myclippings.txt 文件拷贝出来,后续可以利用「滴墨书摘」进行导入。

    滴墨书摘本来是一个利用OCR 对实体书中的片段进行摘录的应用,也提供和豆瓣一样的书籍记录功能,而电子笔记如 Kindle 和微信读书的笔记2也可以导入。 iOS 14 更新了小组件后,滴墨书摘还提供了阅读书籍的小组件,可以在主屏上放置一个本年度读书数量的小组件,算是给自己一点小小的激励。

    滴墨书摘本年度阅读书籍的小组件

  • 纸质书

    对于一些新出版的,或者是比较喜欢的书,会选择买来纸质版。在学校的时候也会从图书馆借书或者荐购,甚至有些书会同时在Kindle 和纸质书上读。纸质书的笔记需要自己手打,利用 Obsidian 来进行记录。

网页文章阅读

除了读书之外,网页文章也是信息获取最重要的渠道之一。不像图书很多都经过了编辑的审阅和市场的检验,网页文章更多的是龙蛇混杂,既有开拓视野,引人思考的好文章,也有言之无物,毫无营养的所谓「水文」,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去筛选鉴别。

  • 浏览器网页

    网页文章最原始的来源就是所处的网站,包括新闻类如网易新闻等,特定领域的如少数派、机核网等。最简单的阅读方式当然是利用浏览器打开网站进行阅读。我也曾经迷恋少数派上的文章,经常一天要刷新个十几次,看看有没有最新的文章出现。这其实也是一种摸鱼解压的方式,通过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,从繁重枯燥的本职工作中暂时抽出身来。但是问题就是花的时间太多了,从 RescueTime 的记录来看,每天花在少数派上的时间平均下来超过一个小时,几乎相当于将少数派当成是和虎扑一样的门户网站了。

    其实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也容易,就是将文章集中在一个地方,在统一的时间段去阅读。一般有两种思路,一种是利用 Pockets、Inoreader 等稍后读软件,将感兴趣的文章发送到稍后读,等待空闲时间再阅读;还有一种就是利用下文提到的RSS。

  • RSS

    RSS 是一种消息来源格式规范,用以聚合经常发布更新资料的网站,例如博客、新闻、音频或视频等3。简单来说,通过RSS订阅,可以获得网站、博客、播客甚至是社交媒体上最近更新内容的通知,而不用访问原网站。相比于主动的将文章发送到稍后读,RSS 其实就是抓取了所有的更新通知,不需要任何的操作就可以读到最新的文章。

    • Reeder 4

      RSS 阅读可以使用像 Feedly、Inoreader 这种支持RSS 服务的应用,添加好订阅源后在不同的设备或RSS阅读器中导入,好处是在不同的终端上同步阅读记录。也可以不使用 RSS 服务,直接在阅读器中添加订阅源,比如 iPad 上的 Reeder 4 4。最开始我是追求多平台,多设备同步的,但是后来受 Unix 哲学的影响,觉得文章的阅读应该在统一的时间由固定的设备阅读,而 iPad 在众多设备中又是阅读体验最好的,于是我就将 iPad 作为唯一的 RSS 阅读工具,也就不需要使用 Feedly 这种RSS 服务了,有一个 iPad 本地的 RSS 阅读器足矣。

    • 轻芒杂志

      轻芒杂志是类似于RSS 阅读器的应用,但是相比于 Reeder 4,它对微信公众号的支持比较好。此外还可以通过「先锋读者」,获取他们看过的文章及批注,有点类似于微博上的关注。虽然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信息噪音,但是有空的时候逛一逛也能发现不少新的东西。

  • 微信公众号

  • 邮件订阅

    Newsletter 是最近兴起的一种新型信息订阅方式。通过邮件定时将最新的信息,包括周报、文章、评论发送至订阅者,从而扩大文章的影响力。目前已经有许多自媒体作者开始使用这种更加自由、严肃和复古的方式进行内容的分发,相比于微信、微博这些自媒体,Newsletter 往往有着更为浓厚的个人特色,制作也更加用心,当然相对应的很多都需要付费进行订阅。如果对某一方面特别感兴趣又恰好找到特别合乎自己阅读口味的 Newsletter,不管付不付费都是特别值得的。

  • 其他输入来源

    社交媒体、视频网站和播客

加工

为了将各种信息输入进行整理和加工,各类笔记软件应运而生,包括 EverNote、OneNote、Notion 等。从2020年以来,双向链接横空出世,以 Roam Research 为代表的新型笔记软件也层出不穷。归根结底,笔记软件存在的原因是为了更好的记录知识,在合适的时间点帮助作者进行观点输出,因此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:

  1. 收集信息的便利性

    一则信息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属性:来源、内容以及可能的用途。来源是为了以后引用的时候不再担心找不到出处,内容则是主体,是其之所以能为人所记录的原因,而可能的用途则是一种分类方法,以本身兴趣为出发点,留待未来进行使用。最简单的收集方式当然是浏览器剪藏插件,但是便利的同时,也可能会存在信息嘈杂的问题。因为是整篇文章全部摘取,之后每次使用的时候都需要重新阅读一遍文章,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内容。然后是在收集的时候对信息进行一些加工,以笔记的形式进行记录,其中可以有原文摘抄,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重新组织,这种方式可能更加合适。

  2. 一定的组织架构

    虽然说笔记的内容可以通过搜索进行查找,但是为了使笔记看起来更加有条理,帮助人们进行思考和归纳,还是需要一定的结构。目前最常见就是树状结构和网状结构两种。树状结构是指与文件管理器一般,层层往下,每个文件都归到一个文件夹下,而它上面可能又有父文件夹。而网状结构往往是通过笔记间的连接进行组织,以一个笔记为出发点,可能建立了与多个笔记的联系,而这种联系又通过双向链接的方式回溯,从而建立了一个由不同的点和连线组成的体系。也有一些笔记软件如Obsidian 同时保留了这两种结构,既有笔记的分门别类,也有双向链接。

  3. 良好的编辑体验和展示效果

    跟笔记的交换绕不开写笔记和看笔记。目前许多笔记软件都在极力于提高用户对于笔记的编辑和利用体验。 Markdown 是编辑器的主流,基本上所有的笔记软件都加入了对markdown的支持。此外,Notion 的 「database」、Obsidian 的第三方插件库等都极大地扩展了笔记的外延。

Obsidian

作为笔记记录的基础。

最开始是将印象笔记作为所有信息的入口的。得益于其丰富的接口,方便的剪藏功能,印象笔记的「收件箱」角色其实扮演的并不差。让我放弃印象笔记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,一是其广告投放的力度太大,导致每一次打开印象笔记都会被恶心一回,另一方面其实是我对「收件箱」有了新的理解。

最开始我认为收件箱就是一个大仓库,只要是我觉得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往里扔。但很明显这样很快仓库就会堆满东西,我也不会再花时间去一个另一种意义上的「互联网」上去找我需要的东西。于是我告诉自己要克制,不能什么东西都放在印象笔记里面,只有对自己有用的才进行收集。但即时如此,我也在印象笔记中堆积了超过200条笔记,其中很多我仍然很难记得我曾经收集过。只有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笔记,我会经常打开查看,但是还是由于打开速度和广告的问题,并不能让我很满意。

后来我就在想,我是真的需要这些原文吗?在互联网时代,信息是最丰富的资源,就算在一处消失,互联网的复制粘贴会让它在很多地方获得备份。而且真正关键的永远不是文章,而是里面蕴含的可能对你有用的知识。之前在看过一段话5,讲资料、知识、智慧、思想和精神,觉得很有道理。

正如每个孩子都珍藏过小石头,每个IT人士都收集资料。我手头也有多年积累的大量文档。但这些文档仅仅是资料,时效性很低(尽管我在技术上不是很追求时髦),可能1-2年的时间就变成了硬盘上的垃圾,需要经常清理。

要让这些资料发挥作用,就必需及时进行归纳、整理、沉淀,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。只有这样,资料才能转化为知识,并在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。

如果只是简单的收集而没有进行归纳整理沉淀,这些资料只是从互联网转移到了笔记软件中,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。所以我放弃了印象笔记,选择了 Obsidian ,利用每日笔记进行记录。如果看到了新的想法和观点,或者是学到的新技巧,解决问题的方法,我先会写在每日笔记中。与直接用印象笔记剪藏不同,我会更多地用自己地话进行归纳总结,再将来源和出处以链接的方式附在后面。这样就算我无法利用笔记解决我的问题,我还可以根据链接去找到原文,但这种情况并不会经常发生。

Zotero

作为参考文献的整理工具,虽然说可以在笔记的meta data 里加入来源、出处,但是还是存在来源分散、管理困难、引用不易的问题,这时候还是需要一个专门用于整理的工具。Zotero 是一个开源的参考文献管理工具,能够导入各种类型的来源,除了常用的期刊论文、书籍外,还支持网页文章、播客、电影等来源,基本上囊括了所有信息输入的途径。

Zotero支持导入的来源

Notion

Notion 更多地被用来作为项目事项管理的一个工具。它不是简单的一个信息输入和输出过程,而是一个不断更新变化的动态信息库。借助于其 「database」功能以及不同的展示形式,能够将不同的信息整合在一起,帮助我们进行项目的推进。正因为这类信息具有的类型差异大,更新速度快等特点,也就决定了像 Obsidian 这样的基于文本的笔记应用无法适用,而 Notion 正好能够成为助力项目管理的利刃。

信息管理的一个例子,管理报销

输出

Typora

作为长文写作的工具,Typora 的体验还是极为优秀的,虽然还不支持 iOS 和安卓,但是也可以通过markdown 文件的云同步解决。在 iPad 上可以使用 Mention,编辑体验也同样优秀。此外,Typora 和 PicGo 的联用也让图片插入可以自动上传至图床,大大提高了写作的效率。

Flomo

一开始我觉得 Flomo 并不是我需要的记录工具,因为我觉得该记下的东西我在 Obsidian、Notion 中都已经记下了,既然如此我也就不需要额外的一个工具来记录了。但是,All-In-One 并不是永远都是最好的,在整合一切的同时也带来了文件易达性的缺失。特别是当某一类的信息对你来说地位越来越重要时,选择一个独占的记录工具就成为了必然选择。而对我来说,就是各种各样的想法、看法以及思考。

Flomo 支持的输入端有 Web、微信以及iOS 和Android,基本上可以囊括所有的使用场景,不管是在电脑上工作或者整理时的灵感,或者就是通勤、排队过程中的灵光一闪,都可以快速地记录下来。虽然 Flomo 也开放了API,可以将微信读书、轻芒阅读上的内容同步过来,但是我一开始选择Flomo 记录想法的出发点就是想给自己的思考内容找一个自留地,不希望有其他的内容混杂进来。而且这些内容大可以进入 Obsidian,不必在 Flomo 中进行整理。

TiddlyWiki

倒是重新将TiddlyWiki捡起来了,作为自己的永久笔记的工具,因为Obsidian还是太碎片化了,内容太多太杂,而且修改更新的频率太频繁,所以不太适合作为永久笔记的工具。虽然之前有想过再建立一个valt 来作为永久笔记,但是感觉有些容易混淆,还是用另外一个软件比较好。

博客


  1. 10 Powerful Life Skills for the New Decade | Neil Kakkar, https://neilkakkar.com/powerful-life-skills.html ↩︎

  2. 微信读书笔记需要订阅pro ↩︎

  3. RSS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 (wikipedia.org) ↩︎

  4. 最新的 Reeder 5 已经支持 iCloud 同步订阅源 ↩︎

  5. http://holbrook.github.io/2012/11/04/knowledge_map.html ↩︎